
徐善斌(省级优秀党员-市委办公室) | ||||
| ||||
1954年,国家开始对柴达木盆地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,内地各类人才大批涌入大柴旦,白手起家、艰苦创业,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,留下了“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、勇于创新、团结奋斗、科学务实”的柴达木精神。60年以后的2013年7月,追随前人的足迹,绍兴援青干部、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徐善斌同志满怀热情,到柴达木精神的发祥地——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,进行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,担任大柴旦工委委员、行委副主任。在这平均海拔3400多米、年降雨量只有82毫米、仅有1.5万人口的高原小镇,徐善斌和他的援青团队,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,以“三严三实”为要求,克服高原缺氧、干燥缺水、枯燥缺乐等困难,扎根高原,真情援青,激情干事,做了大量有创新、有突破、有成效的工作,为大柴旦的开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,续写绍兴市对口支援大柴旦建设的辉煌篇章。日前,他被评为第二届“最美青海人”(敬业奉献模范)和首届“最美柴达木人”(最美人民公务员),系全国援青干部的唯一代表,得到青海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张西明,绍兴市委书记彭佳学,浙江援青指挥部指挥长陈伟等领导的批示肯定。 勇挑工作重担,助推经济科学发展 大柴旦是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实验区的重要工业园区,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任务繁重。2014年,大柴旦行委分管经济口的副主任到浙江挂职,组织安排徐善斌负责分管改革发展、经济协作、工业生产、商务金融、招商引资、能源管理、农牧水利、统计调查等一大摊经济工作。面对组织的信任和安排,他没有推辞,勇挑重担,边学边干,迅速进入工作状态,以高度负责的态度,扎实抓好分管工作。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,徐善斌注重调动经发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,跑企业、跑项目,抓实抓好招商引资、项目落户、要素保障、固定资产投资、上下游产业对接等重点工作,确保全区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。2014年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.6亿元,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1.3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11.5%和16%,均超额完成州下达任务,呈现“困难中开局、逆境中发展”的良好态势。 大柴旦饮马峡工业园区有一处建成多年的违法建筑,总面积500多平方米,拆迁难度大、阻碍多,影响招商投资项目落地。在工行委主要领导支持下,他牵头多个部门,通过半个多月、10多次深入细致的工作,终于使经营户从一开始的对抗情绪转变为对政府的理解支持,于2014年6月初依法拆除违章建筑,平稳处置了其中的10余家违法经营户,确保云天实业年产3600吨塑料编织袋项目顺利落地。 在分管经济口一年多时间里,他一心扑在分管工作上,没有满足于完成年度考核任务,更多考虑的是大柴旦的长远发展,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。结合“十三五”规划,他牵头相关部门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,把风电和光伏发电作为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,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投资。在三次产业中,大柴旦服务业比重偏低。针对柴旦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,他主动当好工行委主要领导参谋,建议成立文旅公司,从浙江引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院参与大柴旦旅游业规划,以规划引领旅游业发展,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。 作为大柴旦分管浙江方面招商引资的领导,徐善斌把招商引资作为援青工作突破口,以大柴旦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,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、旅游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特色农牧业等,大力宣传投资政策,优化项目服务,成功引进三家浙商投资企业,计划总投资超过2亿元。大柴旦吉利化工有限公司总投资8500万元,从2014年3月考察洽谈、6月成功签约、8月开工建设、到2015年底建成投产,短短一年多时间,创造了大柴旦地区项目落地的最快速度。该项目生产的氯化钙主要从五彩碱业的废水中提取,对于保护环境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具有积极意义。大柴旦草原轻旅游综合体项目在去年青洽会上签约,总投资8000万元,致力打造一流的休闲度假中心。 创新教育援青,努力让孩子们“读好书” 徐善斌出生于教师家庭,自己当过老师,对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。在援青项目安排上,他首先考虑的是教育民生,做到援建先援教。大柴旦在建的3个浙江援青项目,有2个是教育援建项目,分别是总投资900多万元的行委中心校综合教学楼、投资600万元的锡铁山幼儿园。在“十三五”援青项目规划中,继续把改善办学条件列为重点之一,计划再投入教育援建资金1200万元,实施中心校扩建提升、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等3个教育补助类项目,再通过五年左右的援建,使全区中小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、教学设施现代化。 徐善斌虽然不具体分管教育工作,但他平时关注最多的还是教育,去的最多的还是学校,最牵挂的还是学生。2015年5月,围绕“从有书读到读好书”主题,专门到行委中心校蹲点调研,与学校领导、支教老师、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个别谈话,并召开35岁以下年轻教师座谈会。调研结束后,亲自撰写了《关于高标准办好行委中心校的调研与思考》,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用更高的标准、更严的要求,提出再经过5-10年努力,通过实施学校扩建提升工程、教师素质提升工程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措施,把行委中心校创建成为“海西一流、群众满意”的名优学校。 由于自然条件艰苦,大柴旦地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,总体办学水平较低。为此,徐善斌注重借力发展,积极争取家乡教育部门的支持,邀请绍兴教育代表团于2014年10月到大柴旦考察,两地教育部门当场签订教育对口帮扶框架协议,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、长城中学、高级中学等3所名优学校分别与大柴旦行委中心校小学部、初中部、高中部结成帮扶对子和友好学校。 在校校结对的基础上,他大胆创新思路,加大教育援青力度,建立优秀教师援青支教制度,市教育部门已选派3批共6名优秀教师到大柴旦行委中心校支教;发起设立大柴旦中小学卓越教育教学奖励基金,通过援青支持、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措基金100万元,每年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,激励广大师生更加敬业爱岗、勤奋学习;力促百年名校北海小学教育集团跨省跨民族设立大柴旦校区,探索“互联网+支教+送教”助学模式,把先进的教育理念、办学思想、管理模式等资源输送到青藏高原,让大柴旦的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接受优质教育,在全国首创教育对口帮扶新模式,引起各大媒体关注,得到浙江援青指挥部陈伟指挥长的高度评价,认为具有样本意义和推广价值。 创新智力援建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 在第二轮对口援青工作中,徐善斌和他的援青团队根据大柴旦产业经济、社会事业、干部队伍、专业人才等现状,积极探索智力援青新机制、新路子,变输血为造血,致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。 2013年下半年以来,依托绍兴市委党校培训基地,徐善斌组织大柴旦机关干部和企业家、专业人才到绍兴分期分批考察和培训,安排培训专项资金近百万元,先后举办公务员培训班、小城镇管理、企业家素质提升等培训班6期,累计培训近200人次。为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科学安排年度培训计划,强化专题性培训,每期培训班按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确定培训内容。比如针对柴旦城镇管理滞后的现状,2014年上半年组织“小城镇管理”专题培训;应对经济新常态、企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,2014年下半年举办了“企业家素质提升”专题培训班;根据加强“三基”建设的要求,2015年上半年先后开办了学习“枫桥经验”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专题培训班和党务工作者培训班,下半年发起创办“大柴旦地区秘书工作培训班”,亲自作信息、宣传工作讲座,计划用1年左右时间,对年轻干部和秘书工作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,增强“提笔能写、开口能说、遇事能办”的能力。 他还积极争取卫生部门支持,不断深化绍兴人民医院与大柴旦人民医院的结对帮扶,通过“走出去”和“请进来”相结合的方式,对大柴旦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培训。至目前,大柴旦人民医院已有28人到绍兴人民医院实践进修培训。绍兴人民医院每年选派医疗专家组来大柴旦义诊,指导帮助大柴旦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。探索建立短期援青支医制度,去年6-8月,绍兴人民医院选派3批3名医师到大柴旦支医,时间为期1个月。 实施精准扶贫,用爱心换得民心 徐善斌经常说:援青工作要少一点锦上添花,多一点雪中送炭。平时他用脚步丈量民情,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心系困难党员、贫困家庭及环卫工人等弱势群体,了解他们的安危冷暖,倾听他们的呼声建议,组织助学、助困、助医等活动,多做雪中送炭、排忧解难的好事,多办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实事。近三年来,共慰问困难群众200多人次,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50余万元,筹措贫困家庭结对帮扶资金30万元,落实产业扶贫资金210万元。其中个人捐资捐物2万余元。 2014年初,他在城镇管理调研中了解到,柴旦镇环卫工人工资较低、不少职工家庭困难。为此,他把环卫工人列为援青慰问的重点群体,每年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。2015年11月,举行了“冬日暖阳”绍兴援青慰问环卫工人活动,安排援青慰问资金3万余元,对柴旦镇63位环卫工人发放米、油、面粉等慰问品,向部分家庭特别困难的职工送上慰问金。今年上半年,他还发动亲朋好友,与10户当地贫困户结对长期帮扶对子。得知马海村小学购买校服缺少资金,他立刻捐出评为“最美青海人”的1万多元奖金,为马海小学学生购买校服和学习用品。 马海村的哈萨克族村民保拉提永远不会忘记徐善斌,是他两度伸出援助之手,多渠道筹措资金10多万元,把他意外烫成重伤的女儿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。2014年8月9日,徐善斌获悉年仅3岁的文提库丽不慎被热油烫伤,但因家庭贫困家长放弃治疗的消息后,心急如焚,从有限的援青工作经费中拨出1万元,个人捐资2000元,动员家长不放弃、不抛弃,立即将孩子送西宁大医院继续治疗,争取最佳医治时间。他还将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发到微信朋友圈,得到浙江援青指挥部领导和爱心企业家、热心人士的关注支持,大柴旦矿业有限公司很快捐款3万元,柴旦镇干部也纷纷捐款。有了第一笔4.5万余元的善款,小女孩顺利入住青海省第二人民医院,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,于国庆节前基本康复出院。 2015年3月8日,徐善斌刚从家乡返回青藏高原,就接到了柴旦镇领导的求救电话,反映烫伤小孩术后康复不够理想,面部瘢痕增生,左耳畸形,急需进行整形手术。他立即召集柴旦镇相关领导,商量帮助小女孩进行后续治疗和整形手术事宜,联系整形医院,确定手术方案,制定经费预算。截至目前,已争取浙江援青指挥部帮扶资金3万元,大柴旦爱心人士捐款1万多元,绍兴援青工作组再次拨出爱心资金2.2万元,帮助其在西安西京整形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和整形整容,确保不留少留遗憾。 在大柴旦,有两个少数民族村落,牧民增收能力较弱,贫困率较高。中央部署实施“精准扶贫”战略后,徐善斌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实际情况出发,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,大胆创新产业扶贫新思路,按照“援青创意、西部创牌、东部制造、精准扶贫”模式,组织两村经济合作社,精心组建青海西部袜业有限公司。他还安排援青资金10万元,支持柴旦村蒙古族牧民发展种植养殖合作社,实施牛羊肉加工、冷藏建设项目。 金杯银杯,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徐善斌同志视大柴旦为第二故乡,把少数民族群众当成亲人,以务实的工作作风、良好的精神面貌、创新的工作理念,在当地留下了感情、留下了业绩、留下了口碑,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援青好干部。在绍兴工作期间,他也是几十年如一日,一心扑在工作上,敬业爱岗,争先创优。如主持市委办信息处工作期间,在全省党委系统信息考核中名列第一,创造了绍兴党委信息工作的最好成绩。 | 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